|
|
|
鑄造過程中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問 題1 紕縫毛刺 (鑄件邊緣有多餘的薄金屬) 成 因 鑄粉/水的比例不當,用水偏多 開完粉的鑄模盅在靜置時被搬 動,跌倒或靜置時間太短 焗爐升溫過快。 鑄模盅進爐前放置時間過長, 膜腔內部干裂。 鉑金鑄粉粘合劑的濃度不夠, 造成模腔內部開裂。 解決方法 適當減少粉/水混合比例中水的用量。 開完粉的鑄模盅必須靜置1小時(鉑金鑄粉則5-6小時)以上,靜置期內嚴禁搬動鑄模 盅。 焗爐升溫應按規定程序分段進行。 開完粉的鑄盅,如當日不澆鑄,可以在其上面蓋一層濕毛巾,以防水份蒸發。 增大粘合劑的濃度(在粘合劑原液稀釋時減少加水量)。
問 題2 表面有凸起金珠 成 因 鑄粉/水的比例不當,用水偏少,粉漿粘稠氣泡難以抽出。 開粉操作工作時間過長,鑄模盅在抽氣時已開始凝固。 抽真空機運轉不正常,鑄模盅抽氣不完全。 臘件表面粘有油脂或較大粒灰塵。 鑄粉本身有聚團顆粒。 解決方法 適當增加水的比例,使粉漿的稠度變稀。 開粉操作的全過程:鉑金鑄粉不超過40分鐘。 檢查真空機是否工作正常,抽氣時要不停拍打振動台面。 保持臘件表面乾淨,使用臘模光亮劑。 防止鑄粉受潮聚團,增加攪拌時間。
問 題3 表面粗糙或起皺 成 因 臘件表面粗糙。 燒蠟過程時間過短,溫度過高,加熱過快。 用水蒸氣失蠟時間過長(超過1小時)。 鑄造時金屬溫度偏高。 鑄粉顆粒太粗或含有雜質。 解決方法 銀板在壓膠模前要先打磨拋光。 燒蠟溫度應控制在150-180℃,時間大於2-3小時。 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,否則水蒸氣會侵蝕模腔內表面。 按不同金屬的熔化溫度,控制鑄造溫度。 更換品質較好的鑄粉。
問 題4 形狀不完整或有較大空洞 成 因 植蠟樹不正確,如水口枝過細,過長或輔助水口沒接到位。 鑄造金屬溫度偏低。 鑄造鑄模溫度偏低。 蠟模設有完全被燒掉或鑄模盅未燒透。 模腔內表面粗糙,熔金流動不暢 鑄造用金屬重量不足 解決方法 進金屬水口應接于鑄件較厚的部位,不能有死角。對款式複雜的鑄件要另外加若干個 輔助水口。 提高鑄造時金屬溫度 提高鑄造鑄模溫度(升高焗爐溫度) 將焗爐溫度升至K金鑄造為700-750℃(蠟鑲除外);鉑金鑄造為900-980℃保溫1小時 以上,再降回到澆鑄溫度。 使用細膩幼滑的鑄粉 按蠟樹重量,正確換算出鑄造用金量
問 題5 表面有氣孔或砂眼 成 因 鑄造金屬溫度偏高 焗爐升溫過快或鑄模盅未被完全燒透。 鑄造用金屬老化(舊金太多) 鑄模盅靜置時間不足,進爐太早 解決方法 選擇正確的澆鑄溫度 將焗爐升溫分幾個階段進行,不易在短時間內升溫太快。 用舊金屬鑄造時,比例不能過高,不超過用金總量50% 開完粉的鑄模盅至少要靜置1小時以上才能進爐
問 題6 表面出現水漬 成 因 鑄粉/水混合比例不正確,用水 過多 開粉操作時間過短、粉漿不均勻 解決方法 減少粉/水混合比例中的用水量 攪拌機採用較大功率(400W以上)機器並延長攪拌時間。
問 題7 鉑金鑄造時鑄模盅內部塌陷 成 因 粘合劑稀釋時混合不均勻 粘合劑溫度過低,粘合作用不完全 鑄模盅吸水時間不夠,盅內中心部位的鑄粉沒有完全凝固。 解決方法 配完稀釋液后,將其用攪拌機攪拌3-5分鐘。 冬天開粉操作前,先將粘合劑預熱至21-27℃。 將鑄模盅置於乾燥的吸水粉上,待其頂部的清水全部吸干后,再過1小時才能進爐升 溫
|
|
|
|
|
|
|
|
|